3D打印塑胶件听起来高科技,但算钱时别被“按克收费”“按模型复杂度计价”这类说法绕晕!很多老板第一次接触时,要么被低价吸引发现质量拉胯,要么被高价吓跑错过机会。其实合理算钱就像买菜——得先搞清楚“成本到底花在哪儿”,才能不被坑也不亏待自己。这篇用大白话拆解四大核心点,看完保证你心里有杆秤!

别以为塑料就是“便宜货”!不同塑胶材料(比如ABS、PLA、尼龙)单价差几倍甚至十倍。比如普通PLA一公斤几十块,而耐高温尼龙可能两三百。服务商会按实际用料克重算钱,但别忘了“废料损耗”——打印时支撑结构、失败重打的材料也得算你头上!选材料要像挑衣服:功能匹配比“越贵越好”实在。
打印费不是“按个收”,而是“按难度收”!简单方块和复杂镂空雕塑,打印时间能差几小时。服务商通常按“打印时长+后期处理”计价——比如表面打磨、喷漆、组装。还有隐藏成本:模型设计是否“适合打印”?没优化过的模型可能打印失败率高,反推成本飙升。记住:设计时多花十分钟改结构,可能省几百块加工费!
打印行业也有“批发价”!打10个零件和打1000个,单价能差一半。因为开台费、调机费这些固定成本会被分摊。但别盲目冲量——先小批量测试质量,再谈大订单更稳妥。另外,长期合作的服务商可能给“老客户价”,比临时找新店更划算。
最后划重点:签合同前要问清“是否包含修改费”?有些服务商打印后改尺寸、改结构得加钱;还要确认“是否包含运输费”?跨城送货可能多出大几十;最关键的是“质量标准”——表面粗糙度、强度达标吗?不达标是否免费重做?把这些细节白纸黑字写清楚,才能避免“钱花了,活没干好”的尴尬!
Not search wanted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