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常询问复模的定义及操作流程。首先从字面解析,"复"即复制,"模"指模具,因此复模可理解为通过模具复制产品的工艺。那么复模的具体流程是什么?它与3D打印存在何种关联?答案需从工艺原理说起:需先用3D打印制作原型件(即母模),通过复模工艺复制出模具,最终利用该模具批量生产产品。

复模工艺在手板行业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的原因,可从技术特性分析。其核心在于与3D打印形成互补关系,这种互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?需从优劣势对比中寻找答案。
复模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?
当产品尺寸较大(如60mm³、100mm³甚至更大)且需要批量制作(如50-100件)时,直接采用3D打印的成本较高,而复模工艺可显著降低成本。但需注意,复模的前提是拥有原型件(即母模),该原型件传统上由CNC机加工制作,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,现多直接采用3D打印制作原型件,经表面处理后进入复模流程。
关于复模材料的适配性,需重点说明:复模可实现的材料包括类ABS、类POM、类PP、类PA、类PMMA及软胶。此处"类"字至关重要——复模生产的这些材料在物理性能上接近但不等同于注塑成型材料。软胶材料则无此差异,可实现与真实软胶一致的硬度调节。
复模存在哪些技术局限?
颜色控制方面,复模可实现红色、黄色、绿色等基础色,但与潘通色卡标准存在明显色差。若对颜色精度要求极高,仍需通过手工喷涂修正。软胶材料则支持10度至90度的硬度定制,这是其显著优势。
尺寸精度方面,根据实践经验,100mm以内的产品复模公差约为±0.2mm,而超过100mm的大型件(如200-300mm)公差可能扩大至±0.5mm。该工艺对操作人员经验依赖度高,且存在缩水变形风险,因此单套模具建议生产不超过10件,批量越大变形风险越高。
生产周期方面,复模需经历原型制作、模具倒模等流程,导致交货时间较长,这也是其相对于3D打印的明显短板。
总结建议:若需批量制作同款式产品(尤其大尺寸)且对精度要求宽松,复模是性价比之选;若单批次制作量小、产品尺寸小或需高精度,仍推荐采用3D打印工艺。两种技术在手板制作领域形成有效互补。
Not search wanted articles